取消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一、前期準備:選苗與地塊適配 選苗:優先健康、適配品種 健康標準:選擇根系發達(須根多、無腐爛)、枝干粗壯(無病蟲害斑、無機械損傷)、葉片鮮活(無黃葉、萎蔫)的苗木;幼苗需保留完整土球(土球直徑為苗木地徑的 6-8 倍,防止散坨傷根),裸根苗需在起苗后 24 小時內種植。 品種適配:根據種植區域的氣候、土壤條件選苗,避免 “南苗北種” 或 “北苗南種”: 北方寒冷地區(如東北、華北):選耐寒品種(如油松、國槐、丁香); 南方高溫高濕地區(如華南、江南):選耐濕熱品種(如香樟、桂花、榕樹); 鹽堿地(如華北沿海):選耐鹽堿品種(如白蠟、檉柳、紫穗槐); 干旱地區(如西北):選耐旱品種(如側柏、沙棘、火炬樹)。 整地:優化土壤條件 土壤檢測:提前檢測土壤 pH 值、肥力(有機質含量)、透氣性,若 pH 值不適(如種植喜酸性的杜鵑、山茶,需將土壤 pH 調至 5.5-6.5;喜堿性的海棠、石榴,調至 7.5-8.5),可通過加硫磺粉(降 pH)或生石灰(升 pH)改良。 翻耕施肥:種植前 1-2 周,將地塊深翻 30-40cm,清除雜草、碎石;按每畝施腐熟有機肥(如羊糞、堆肥)2000-3000kg,混合均勻,提升土壤肥力和透氣性(黏重土壤可加河沙,沙質土壤可加腐葉土)。 二、核心種植:把握 “適期、深度、密度” 選對種植時間 落葉喬木 / 灌木:最佳時間為秋季落葉后至春季萌芽前(北方多春種,避免冬季凍根;南方多秋種,利于根系恢復); 常綠苗木:宜在春季 3-4 月(新芽萌發前)或秋季 9-10 月種植,避免夏季高溫(易脫水)和冬季嚴寒(易凍害); 草本花卉 / 幼苗:多在春季(氣溫 15-25℃)種植,確保無霜凍風險。 控制種植深度與密度 種植深度:苗木根頸(根系與枝干交界處)需與地表齊平或略高(5-10cm),避免過深(根系缺氧爛根)或過淺(根系裸露缺水);裸根苗種植時,可將根系舒展呈放射狀,分層填土壓實。 種植密度:根據苗木品種、用途調整,避免過密導致光照、養分競爭: 行道樹(如懸鈴木、欒樹):株距 3-5m,行距 4-6m; 經濟林(如桃樹、核桃):株距 2-3m,行距 3-4m; 綠籬(如冬青、黃楊):株距 20-30cm,密植形成整體景觀。 定植后壓實與澆水 填土時分層輕踩壓實,避免土壤空洞(導致根系與土壤不貼合,缺水死亡); 定植后立即澆定根水,澆透至土壤不再下沉(可在根部圍筑小土埂,防止水分流失),3-5 天后澆第二次水,10-15 天后澆第三次水(“三水定根”,確保根系定殖)。